第335章 欣慰!日月山河还在!

    朱元璋点了点头,他微微一笑,正准备继续说什么,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打破了夜的宁静。

    “父皇,父皇,有紧急军报!”一个侍卫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

    朱元璋和朱柏对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凝重。

    朱柏微微一笑,心中却燃起了一团熊熊的火焰。

    “看来,今晚注定不会平静……”他低声说道,步伐坚定地向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

    夜风微凉,带着一丝初秋的寒意,吹拂着朱柏的衣袍,他感受到这凉意,心中却是一片炽热。

    他明白,父皇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浙东集团的势力已如盘根错节的古树,不除,则会阻碍大明王朝的生长。

    但他也坚信,帝王之术,不在于一味的蛮力镇压,而在于巧妙的制衡。

    他看着朱元璋,目光坚定而自信,语气中带着一丝斩钉截铁的意味:“父皇,孩儿既然敢说,便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那些魑魅魍魉,掀不起什么风浪。”他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孩儿有信心,能将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朱元璋看着他,目光中带着几分审视,又带着几分欣慰。

    他知道,这个儿子虽然年少,却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和睿智。

    他缓缓点了点头,示意朱柏继续说下去。

    朱柏见状,清了清嗓子,神色也变得严肃起来,他开始阐述自己对帝王制衡之道的理解,声音沉稳而有力:“父皇,所谓帝王之术,制衡二字才是关键。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过于强大的势力,必然会威胁到皇权的稳固,历朝历代的兴衰,无不是因此而来。就如同牵马,缰绳松了,马儿便会脱缰,但若是缰绳勒得太紧,马儿也会尥蹶子。因此,必须掌握好松弛之道,让各方势力相互牵制,互为掣肘,才能维护平衡,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他的声音掷地有声,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格外清晰。

    朱元璋听着朱柏的侃侃而谈,眼中赞赏之色愈发浓烈。

    他发现,这个儿子不仅有胆识,更有见识,对于朝堂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

    他心中暗自点头,对朱柏的期望也越发高涨。

    就在这时,急促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打破了这月夜的宁静,也打断了父子二人的对话。

    侍卫的声音带着急切的呼喊声,在夜空中回荡,“父皇,父皇,有紧急军报!”

    朱柏微微皱眉,脸上带着一丝疑惑。

    他看向朱元璋,刚要开口,朱元璋却是摆了摆手,示意他稍安勿躁。

    他凝视着远方,眼神深邃而复杂,仿佛在预见着什么。

    “去看看吧…”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缓慢,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随后他意味深长地看向朱柏,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目光深邃如幽潭,“看来,好戏要开场了……”

    夜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朱柏的衣袂在风中轻轻飘动。

    他看着朱元璋,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语气沉稳而有力,仿佛在讲述一个早已烂熟于心的道理。

    “父皇,历朝历代的兴衰,无不印证着一个道理,那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朱柏的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晰,他微微抬起头,看向天空中皎洁的明月,“一个过于强大的势力,就像一艘载满了巨石的船,一旦失去平衡,必然倾覆。而帝王,就好比是驾驭这艘船的舵手,必须时刻警惕,及时调整方向,才能确保航行的平稳。”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秦朝的覆灭,便是因为秦始皇穷兵黩武,强行压制六国旧族,导致天下怨声载道,最终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隋朝的灭亡,则是因隋炀帝暴虐无道,大兴土木,民不聊生,最终被李渊所取代;而前朝元朝,更是因为蒙古贵族骄奢淫逸,肆意压榨百姓,最终被我大明所取代。”

    朱柏的语气逐渐变得激昂起来,他伸出手,在空中划了一个圈,仿佛要将整个天下的局势都纳入掌控之中:“这些都是血的教训,告诫我们,帝王之道,不在于一味地压制,而在于巧妙的制衡。就如同牵马,缰绳松了,马儿便会脱缰,但若是缰绳勒得太紧,马儿也会尥蹶子。因此,必须掌握好松弛之道,让各方势力相互牵制,互为掣肘,才能维护平衡,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朱柏的讲述,脸上的表情专注而认真。

    他的目光中带着一丝审视,仿佛要看穿朱柏的内心。

    他微微颔首,嘴角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

    朱柏的见解,确实让他感到欣慰。

    这个儿子,不仅有胆识,更有远见,对于朝堂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月光洒在朱元璋的脸上,映照出他眼角细密的皱纹,也衬托出他帝王的威严。

    他看着朱柏,帝王之道,确实在于制衡,而非蛮力镇压。

    你能够有如此见解,实属难得。

    ”

    就在这时,急促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侍卫的声音带着急切的呼喊声,在夜空中回荡:“父皇,父皇,有紧急军报!”声音越来越近,带着一股不容忽视的紧迫感。

    朱元璋和朱柏都停下了谈话,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朱元璋眉头微微皱起,走,去看看发生了什么。

    ”他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无形的威严。

    朱柏看着朱元璋深邃的眼神但他没有丝毫畏惧,反而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父皇,儿臣也正想看看,这场风暴,到底会吹向何方。”说完,他迈开步伐,跟随着朱元璋向前方走去。

    夜风吹拂着他们的衣袍,在夜空中发出沙沙的声响。

    朱柏神色庄重,语气愈发坚定:“父皇,儿臣以为,帝王之术,贵在平衡。平衡之道,在于制衡各方势力,使其相互牵制,如同秤砣一般,维持朝堂的稳定。如此一来,既能防止一家独大,又能避免权力失衡,从而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国家长治久安。”他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看向朱元璋,“如同驾驭马车,缰绳不可过松,亦不可过紧,松则脱缰,紧则尥蹶子,唯有松紧适度,方能行稳致远。”

    夜风吹拂,朱柏衣袂飘动,月光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更显其沉稳睿智。

    他仿佛化身为一位智者,在向帝王阐述治国安邦的大道。

    朱元璋听着朱柏的这番话,眼神中透露出恍然之色,仿佛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在此刻被缓缓打开。

    他细细品味着朱柏的每一句话,感受着其中蕴含的深意,原本紧锁的眉头也逐渐舒展开来。

    “柏儿……”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赞赏,“你说的对,帝王之术,贵在平衡……”他伸手拍了拍朱柏的肩膀,目光深邃而悠远,“朕,受教了……”

    就在这时,那名侍卫已经奔至近前,单膝跪地,双手捧着一份紧急军报,高声禀报道:“陛下,辽东急报!”

    朱元璋接过军报,迅速展开,目光扫过,脸色骤变……

    朱元璋展开军报,目光如炬,在昏黄的月光下,扫过纸上密密麻麻的文字。

    他的脸色,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变得凝重起来。

    原本舒展的眉头,再次紧锁,眼底深处,似有风暴在酝酿。

    他手中的军报,微微颤抖,发出轻微的纸张摩擦声,在这寂静的夜色中,显得格外刺耳。

    朱元璋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攥紧,一股莫名的怒火,在胸腔中升腾。

    他紧紧地攥着手中的军报,纸张在他指间发出细碎的声响,如同他此刻的心情,混乱而焦躁。

    他抬起头,看向身旁的朱柏,眼神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欣慰,也有期望。

    朱柏静静地站在一旁,感受着周围空气中逐渐凝重的氛围。

    他看到父皇紧锁的眉头,握紧的拳头,以及那张阴沉的脸色,心中明白,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但他脸上,却依然保持着平静。

    他知道,此刻的他,不适合插话,只能默默地等待,等待父皇做出决定。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心中的怒火,他将手中的军报,缓缓放下,眼神中的锋芒,却更加锐利。

    他转过头,看向朱柏,脸上带着一丝欣慰的笑容,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柏儿,”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赞赏,“你刚才所言,句句珠玑,甚合朕意。朕,真是后继有人了。”他看着朱柏,目光中充满了自豪和骄傲,仿佛看到了大明王朝未来辉煌的景象。

    朱柏微微一笑他谦逊地拱手道:“父皇谬赞了,儿臣所言,皆是肺腑之言,不敢居功。”他的声音平静而沉稳,没有丝毫的骄傲和自满,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朱元璋看着朱柏,心中更加欣慰。

    他喜欢这个儿子的沉稳和睿智,更欣赏他的谦逊和低调。

    他觉得,有这样一个儿子在身边,未来大明王朝的江山,定能稳如磐石。

    他微微点了点头,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好,好,好!”朱元璋连说了三个“好”字,以此来表达他心中的喜悦。

    他再次拍了拍朱柏的肩膀,”他停顿了一下,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今晚,你所言之语,朕必定铭记于心。”

    朱柏再次谦逊地拱手,说道:“父皇,儿臣只是尽自己的本分罢了,不敢居功。”

    皎洁的月光宛如轻柔的流水一般,静静地倾洒在父子二人的身躯之上,仿佛给他们披上了一层闪耀着银色光辉的薄纱。周围的空气也仿佛被这温柔的月色所感染,渐渐地变得宁静而又祥和起来。此前那令人感到紧张不已的气氛,就如同清晨的薄雾遇到了温暖的阳光一般,缓缓地消散无踪。

    然而,恰好在这片看似静谧安宁的氛围当中,却隐隐约约地潜藏着一股汹涌的暗流。它就像是深藏在平静海面之下的巨大漩涡,虽然此刻尚未显露出其狰狞的面目,但谁也无法预料到它究竟会在何时突然爆发出来。

    朱元璋那双深邃如海的眼眸凝视着远方,目光仿佛能够穿透重重夜幕,直达未知的彼岸。他微微侧过头来,对着身旁的儿子朱标轻声说道:“走吧,柏儿,回书房我们再详谈此事。”声音虽轻,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和决断。

    父子二人一前一后步入御书房,朱元璋宽大的龙袍下摆轻扫过光洁的地砖,发出细微的摩擦声。

    御书房内,檀香袅袅,书卷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几案上,奏折堆积如山,在摇曳的烛光下,投射出斑驳的光影。

    朱元璋走到书案后坐下,深邃的目光落在朱柏身上,“柏儿,你适才所言甚合朕意,只是朝中反对之声汹涌,你可有应对之策?”

    朱柏上前一步,拱手道:“父皇,儿臣以为,当以雷霆之势,先声夺人。”他顿了顿,目光坚定,“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反对派,需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同时,也要拉拢那些持观望态度的大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明白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此双管齐下,方能平息反对之声,顺利推行新政。” 朱柏的声音清朗有力,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显示出他胸有成竹的自信。

    “好!好一个先声夺人!” 朱元璋击节赞赏,眼中精光闪烁,“柏儿,你的计划深得朕心。朕会全力支持你,放手去做吧!” 他从龙椅上起身,走到朱柏面前,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朕相信,你一定能做好!” 朱元璋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对朱柏的信任和期待。

    朱柏再次拱手,语气坚定:“儿臣定不负父皇厚望!”他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大明王朝的繁荣昌盛。

    “好!有此子,何愁大明不兴?”朱元璋朗声大笑,笑声中充满了豪迈之气。

    他走到书案前,拿起一份奏折,说道:“时候不早了,你先回去休息吧。这些奏折,朕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