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山河重整?新局初启
山河重整?新局初启
京城的硝烟渐次散去,紫禁城在一片劫后余生的荒芜中,静静矗立。
绿水书院的李奇所率明军,此刻已掌控京城大半壁江山。
城墙上,大明旗帜猎猎作响,似在宣告着一个旧时代的落幕与新纪元的开端。
李奇站在城头,极目远眺,只见京城内外,明军正有序地展开各项行动。
士兵们穿梭于街巷之间,帮助百姓清理废墟、修缮房屋,将一袋袋粮食分发到饥寒交迫的民众手中。
一时间,城中哀号渐止,炊烟袅袅升起,那是希望重燃的烟火信号。
“将军,如今京城百姓人心渐安,我军士气如虹,正是四面出击、扩大战果的良机!” 梁家富满身征尘,兴奋地跑到李奇身边,眼中闪烁着炽热的战意。
李奇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坚毅与果敢:“梁兄所言极是。传我将令,命各路大军,依既定方略,四面铺开进攻!”
军令如山,瞬间传遍全军。
东路明军,在郑大胜的率领下,如汹涌的潮水般涌向山海关外。
沿途清军据点,听闻京城已失,明军来势汹汹,顿时军心大乱。
许多清兵望着漫山遍野的明军旗帜,心中的斗志如冰雪遇暖阳般迅速消融。
“这仗还怎么打?京城都丢了,咱还守个啥劲儿!” 一名清兵沮丧地扔掉手中兵器,周围的同伴也纷纷附和,眼神中满是迷茫与无助。
眼见大势已去,清军守将们有的权衡利弊后,选择开城投降,以求保全麾下将士性命;有的则趁夜率领残部,狼狈逃窜,向着北方草原深处奔去,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
郑大胜不费吹灰之力,接连收复多座城池,大明军旗一路高歌猛进,直逼山海关外盛京。
北路明军,则由王洋指挥,剑指蒙古诸部。
这些昔日曾与清军联手的部落,见大清兵败如山倒,亦不敢再轻举妄动。
明军铁骑纵横驰骋,所到之处,以雷霆之势扫平一切抵抗。
蒙古各部深知明军如今锐不可当,又惧怕遭受灭顶之灾,纷纷谴使求和,表示愿与大明重修旧好,岁岁纳贡。
西路明军,由胡有财带领,肩负着打通河西走廊,联络西域诸国的重任。
他们穿越茫茫戈壁,顶着风沙前行。
虽环境恶劣,但将士们毫无怨言,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大明开疆拓土,重现昔日荣光。
一路上,一些小股的清军散兵游勇,还未等明军靠近,便已望风而逃,消失在大漠之中。
而在西南方向,局势却略显微妙。
朱大超与王朝毅带着兵马,牢牢的堵着吴三桂数十万大军。
吴三桂困守云贵诸地,虽对满清的败退大骂不已,可自身处境尴尬,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李奇派遣的使者快马加鞭,星夜兼程赶到了吴三桂府邸。
使者步入大堂,不卑不亢地行礼后,开门见山地说道:“吴将军,如今大明已重振旗鼓,京城光复,清军溃败。将军手握重兵,素怀忠义,此时若能与我大明携手,共驱鞑虏,必能青史留名,成就不世之功。若仍犹豫不决,待清军缓过劲来,或我大明平定四方后再做计较,将军又将置身何地?” 言罢,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吴三桂。
吴三桂坐在堂上,手中的折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扇着,额头上却渗出细密的汗珠。
他心中清楚,使者所言句句切中要害,可兹事体大,一步走错,便是万劫不复
沉思良久,他微微抬起头,说道:“使者先回,此事重大,容我与麾下将士商议后再做定夺。” 语气中透着几分无奈与拖延之意。
使者知其心意,也不多言,拱手告辞,返回京城复命。
紫禁城内,李奇听完使者回报,微微皱眉,继而释然一笑:“吴三桂此人,向来精于算计,欲让他即刻归降,并非易事。暂且给他些时日,我等只需按部就班,巩固战果。待他看清大势,自然会做出明智抉择。”
此时,北方战线捷报频传,清军主力自京城败退后,无心恋战,逃亡途中风声鹤唳。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八旗铁骑,如今丢盔弃甲,士气全无。草原上,马蹄声不再是冲锋的号角,而是慌乱的奔逃鼓点。
“摄政王,咱们如今该如何是好?明军攻势太猛,弟兄们实在抵挡不住了!” 一名清军将领满脸惶恐,向多尔衮哭诉道。
多尔衮面色阴沉,眼中燃烧着不甘的怒火。他狠狠一鞭抽在马背上,却也无法排解心中的愤懑:“传令下去,收拢残部,暂避锋芒。待来日,我必卷土重来,夺回这锦绣江山!” 可这豪言壮语,在如今的兵败如山倒面前,显得如此无力。
京城之中,大明的旗帜在风中舒展,百姓们欢呼雀跃,传颂着明军的英勇事迹。
但李奇深知,这胜利的表象之下,暗潮涌动,各方势力的平衡脆弱如纸。
前路漫漫,既有收复失地的艰辛,又有整合各方的难题,然而,大明复兴的曙光已然破晓,他将带着这份希望与担当,继续在这乱世中披荆斩棘,书写属于大明的传奇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