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风云变幻?京城鏖战
风云变幻?京城鏖战
大沽口一役大获全胜后,明军士气如虹,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北京城。沿途百姓听闻明军前来,箪食壶浆,夹道欢迎,盼望着大明光复,重归太平盛世。
李奇深知,京城乃大清核心,多尔衮必倾尽全力死守。大军行进途中,他不断召集将领商讨攻城之策。
“将军,如今我军锐气正盛,当趁胜直击京城,打清军一个措手不及!” 梁家富挥舞着马鞭,眼中满是斗志。
郑大胜却微微摇头:“梁兄,京城城墙高大坚固,清军又有重兵把守,若贸然强攻,我军伤亡必重。需得寻个破绽,智取为上。”
李奇点头赞同:“郑兄所言极是。我已派人打探,京城各门防守严密,唯有城北一处,靠近山峦,地势开阔,利于我军施展奇袭之计。” 说到此处,李奇眼中闪过一抹精光,“我有一策,咱们可组建一支敢死队,乘热气球升空,趁夜空降北京城,从内部搅乱敌军,打开城门,接应大军。”
众人听闻,先是一愣,继而眼中满是兴奋与期待。在那个时代,热气球虽不常见,但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之物,明军之前也是用过的,只是后来感觉这东西不可控,用的就少了。
当即,李奇挑选出一支由五十名精锐士兵组成的敢死队,这些士兵个个身手矫健、胆识过人,且经过特殊训练,适应高空作战。他们在城外的隐蔽营地,紧锣密鼓地筹备着这场惊心动魄的空降行动。
制作热气球的工匠们日夜赶工,精心打造出几只巨大的热气球。燃料则选用猛火油,确保能为热气球提供足够的升力,将敢死队员们安全送达京城上空。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正是行动的绝佳时机。敢死队员们身着轻便黑衣,背负利刃与半自动步枪,分批进入热气球的吊篮。点火之后,随着热气的充盈,热气球缓缓升空。
起初,一切还算顺利,热气球借着微风,平稳地向着北京城飘去。但越接近京城,气流越发紊乱。热气球开始剧烈摇晃起来,敢死队员们紧紧抓住吊篮边缘,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稳住!大家别慌!” 队长竭力嘶吼着,试图让队员们镇定下来。可呼啸的风声几乎掩盖了他的声音,队员们只能凭借眼神相互打气。
突然,一股强劲的侧风袭来,一个热气球猛地倾斜,吊篮险些翻倒。几名队员身体悬空,仅靠双手死死拽着绳索,下面就是万丈深渊,情形万分危急。
“快,拉他们上来!” 队长见状,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拽,其他队员也纷纷出手相助。经过一番生死挣扎,悬空的队员总算被拉回吊篮,众人长舒一口气。
然而,危机并未解除。此时,他们已经临近京城上空,为避免被清军发现,敢死队员们熄灭了部分灯火,凭借着高超的操控技巧,让热气球悄然无声地下降。
城北的城墙上,清兵们正在巡逻,丝毫未察觉头顶的危险。敢死队员们瞅准时机,当热气球降至合适高度,迅速抛出绳索,顺着绳索如鬼魅般滑下城墙。
落地的瞬间,敢死队员们如同暗夜中扑食的猎豹,迅猛地与清兵展开了激烈拼杀。此时的京城城北,月色被乌云半掩,城墙上几盏昏黄的灯火在风中摇曳,清兵们的身影在微光下显得影影绰绰。
敢死队员们身姿矫健,他们手中紧握的半自动步枪在夜色中泛着冷光。“砰!砰!” 几声清脆的枪响瞬间打破了夜的寂静,走在最前列的几名清兵还没来得及反应,便已应声倒地。这半自动步枪的射速远超清兵们以往所见的火器,密集的子弹如骤雨般倾泻而出,打得城墙上的清兵措手不及,一时间阵脚大乱。
紧接着,队长果断下令:“投弹!” 队员们迅速从腰间解下手榴弹,拉掉引线,朝着清兵聚集较多的区域奋力掷去。“轰轰” 几声巨响,火光冲天而起,城墙上顿时硝烟弥漫,砖石飞溅。清兵们被这突如其来的爆炸震得头晕耳鸣,惊恐地呼喊着,四处奔逃。
而敢死队员们却毫不畏惧,趁着这混乱之势,如鬼魅般穿梭在硝烟之中。他们挥舞着锋利的利刃,寒光闪烁间,鲜血飞溅。每一个队员都发挥出了以一当十的勇猛,利刃所到之处,清兵纷纷倒下。有的队员身形一闪,便避开了清兵慌乱的反击,反手一刀精准地刺入敌人咽喉;有的队员则高高跃起,借力将一名企图反抗的清兵踹下城墙。
“快,打开城门!” 队长低声嘶吼道。
队员们齐心协力,推开厚重的城门闩。随着城门缓缓打开,城外早已等候多时的明军见信号升起,立即如潮水般涌入城中。
然而,多尔衮毕竟老谋深算,他很快察觉城北有变,急调后备部队前来堵截。刹那间,京城内喊杀声四起,火光冲天,明军与清军在街巷间展开激烈巷战。
李奇骑着战马,冲锋在前,手中长剑所指之处,明军奋勇向前,锐不可当。但清军也拼死抵抗,凭借熟悉地形,节节阻击。
“将军,清军援兵越来越多,我军巷战受阻,是否先撤至城外,再图良策?” 郑大胜杀至李奇身边,高声喊道。
李奇目光坚定,大声回应:“此时不可退!我军已入城,胜负在此一举,众将士听令,随我杀向皇宫!”
明军士气大振,一路向皇宫方向突进。沿途虽遭遇重重阻拦,却毫不退缩。清军在多尔衮的指挥下,层层设防,以皇宫为核心,构建起坚固防御圈。
双方你来我往,战斗陷入白热化。明军的火炮在街巷中难以施展,清军的骑兵冲锋也被明军的密集枪阵屡次击退。
皇宫前的广场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石板。李奇的战马嘶鸣着,在人群中纵横驰骋,他身上的铠甲已多处破损,血迹斑斑,却依旧威风凛凛。
多尔衮同样亲临前线,指挥清军作战。他身披黑色披风,满脸冷峻,手中马鞭不断挥舞,激励着士兵们的斗志。
“大明的将士们,今日之战,关乎家国荣辱,为了大明的复兴,杀!” 李奇声嘶力竭地呼喊着。
“大清的勇士们,守住京城,扞卫大清江山,绝不能后退半步!” 多尔衮也高声咆哮。
随着天色渐亮,战斗却依旧胶着,双方均付出惨重代价,却都未占得明显上风。此时,李奇意识到,若继续强攻,只会让将士们白白牺牲,难以达成战略目的。
“鸣金收兵!” 李奇无奈下令。
明军有序撤出京城,在城外扎营休整。城内的清军同样疲惫不堪,无力追击。
这场京城大战,虽未分出胜负,却让双方都清楚认识到彼此的实力与决心。
就在明军扎营休整之际,斥候快马回报:“将军,喜峰口方向发现异常,连绵不断的清军队伍正往关外撤,看样子是要放弃京城,退回关外了!”
李奇听闻,心中一惊,立刻登高远望,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清军的形式在风中摇曳,一支支队伍蜿蜒前行,确实是大规模撤退的迹象。
营帐内,将领们议论纷纷。
“将军,这可是天赐良机啊!清军撤退,必定人心惶惶,防线松懈,咱们何不趁机追击,定能大获全胜,直捣黄龙!” 梁家富兴奋地说道,眼中闪烁着光芒。
郑大胜却皱起眉头:“梁兄,此事透着蹊跷。清军虽在京城之战受挫,但多尔衮老奸巨猾,怎会轻易放弃京城这等要地?怕是有诈,贸然追击,恐中埋伏。”
李奇沉思片刻,点头道:“郑兄所言不无道理,清军此举必有深意。但若真是撤退,放过此机会,又着实可惜。”
他来回踱步,权衡利弊后,下令:“派两支精锐小队,一支前往喜峰口附近侦查,摸清清军虚实;另一支绕道清军后方,密切留意他们的举动,一旦有异常,即刻回报。大军原地待命,养精蓄锐,不可轻举妄动。”
将领们领命而去,明军营地顿时忙碌起来,士兵们抓紧时间休息、擦拭武器、补充粮草,随时准备应对各种情况。
而在清军这边,多尔衮确实面临着艰难抉择。京城之战虽然勉强守住,但清军伤亡惨重,兵力、粮草补给都成问题。且听闻关外局势不稳,有部落蠢蠢欲动,若再不回师,大清根基恐有动摇。
“摄政王,如今形势形势危急,咱们必须撤回关外,保存实力,以待来日啊!” 索尼满脸忧虑地进谏道。
多尔衮面色阴沉,良久,他长叹一声:“罢了,传令下去,全军有序撤退,务在三日内全部撤出关外。但留下部分精锐,佯装主力,在喜峰口附近设伏,若明军追击,定要让他们有来无回!”
清军依令行事,主力部队加快速度向关外撤离,沿途丢弃一些破旧营帐、损坏兵器,制造慌乱假象。而在喜峰口的山谷密林中,一支精锐伏兵悄然潜伏,等待着明军上钩。
几日过去,前去侦查的明军小队陆续回报。
“将军,清军主力确实在往关外撤,沿途未见异常,不过他们行军速度较快,似是归心似箭。”
“将军,我等绕道后方,发现清军辎重车辆众多,像是在搬运大量物资,不像是有诈的样子。”
李奇听完汇报,再次陷入沉思。从种种迹象看,清军撤退似乎是真,但他心中始终隐隐不安。
“将军,不能再犹豫了,再等下去清军就全跑了,咱们追吧!” 梁家富急得直跺脚。
李奇凝视远方,咬咬牙:“好,全军出击,但务必保持警惕,前锋部队放慢速度,一旦遇袭,立即回撤,主力随后支援!”
明军拔营而起,向着清军撤退方向追去。前锋部队由梁家富率领,小心翼翼地前进。行至喜峰口附近,眼看就要追上清军后卫部队,梁家富心中大喜,正欲加速冲锋。
突然,山谷两侧喊杀声四起,清军伏兵如潮水般涌出,箭雨、石块纷纷向明军袭来。梁家富大惊失色,连忙高呼:“中计了,回撤!”
明军前锋部队仓促应战,边打边退。好在他们训练有素,虽陷入困境,却未慌乱。后方李奇得知前锋遇袭,立即率主力赶来救援。
清军伏兵见明军主力赶到,并不恋战,迅速退回山林,消失不见。明军也不敢贸然深入追击,只能收拢部队,清点伤亡。
经此一役,明军虽未遭受重创,但也折损了不少将士,士气受到一定影响。
李奇望着受伤的士兵,心中满是愧疚与自责:“是我决策失误,害兄弟们受苦了。”
郑大胜上前安慰道:“将军不必自责,战场局势瞬息万变,谁能料到多尔衮如此狡诈。咱们吃一堑长一智,日后定能识破他们的诡计。”
明军退回营地,重新调整部署,加强戒备。而清军主力则顺利退回关外,暂时稳住了局势。
此后,大明与大清依旧对峙,双方都在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战机。京城的硝烟虽已暂时散去,但这片土地上的纷争,仍如暗流涌动,不知何时又将掀起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