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祖孙三代话改革

  桑弘羊没来,桑弘羊去主持建城的事宜了,所以丞相官署的很多事情,都是焦不疑这个副手来办理的。

  所以焦不疑站出来了:

  “殿下,不知道这个新部门主要职责是什么?”

  他故意没有去问前一个关于郡守是否权利过大的问题,而是选择了这个新部门的职能部门。

  “官制改革。”

  刘进只是轻轻吐出几个字,却雷的所有人都出了冷汗,殿下这才安分了几年啊,前面先是把儒家干了,如今儒家不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花齐放了。

  现在又突然要动官制改革,又是石破天惊的大事儿。

  焦不疑不愧是心思缜密之人,在所有人没有说话之前,抢着说道:

  “殿下,此事不然先不要讨论,您是否先去跟太上皇和陛下通个气?”

  焦不疑无疑是刘进的心腹,他不想横生枝节。

  官制改革,自古就是个大雷,必须要做好万全的准备才能动,不然轻则天下动荡,重则国破家亡。

  刘进听到焦不疑的劝说,好像明白了他的想法了。

  觉得,自己可能真的冲动了些,看这群官吏的反应就知道了。

  索性,那就先别议了。

  “你们都这样认为吗?”

  一群人点点头,他们都是太子的心腹,这事儿,太大,他们怕太子兜不住。

  还是得太上皇和陛下那拿个主意。

  现在大汉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不用说,就是刘进的太子党,在朝野之间,权力声势最大,也是正经干事儿的一群人,手里最少掌控者不下于五十万可战之兵。

  第二个层次,就是刘据和一众宗亲,这些人比较安分,都是围绕在刘据身边吃好喝好就行的人,他们没什么追求,因为他们的头脑就没什么追求,皇帝都天天的想着退位呢。

  这些人,多数都是皇室宗亲,也有一些老派的豪强地主。

  安于现状,只要不丢了富贵,就行。

  而第三个层次,则是太上皇,太上皇刘彻虽然退位,可在位时间太长了,无数的官吏虽然也支持刘进,那是因为太上皇支持刘进,这是一股庞大的势力。

  无数基层中高层官吏,全是那些老牌的贵族和一些平时看上去没什么威胁,可实际上却有极大威望的人。

  平时都这三派别的人,都是围绕在刘进的身边,为大汉发展增砖添瓦,可一旦有分歧,又能明确让你知道互相间是不同的。

  这不是刘彻和刘据不放权,而是天然属性。

  所以焦不疑才会提议,先去跟两位通气,看看上面那两位怎么看。

  实在是刘进要动国本了。

  官制改革,稍有不慎,万劫不复,当然刘进可以靠着手中刀兵,强势推行,只是那样会是刘进的初衷吗?

  肯定不是的。

  刘进也想明白了这点,散了会议,先是去了皇宫,到了皇宫以后,父子两人又朝着上林苑去了。

  上林苑里,卫子夫听到儿子孙子一块来了,高兴的嘴角的笑意就没有消失过。

  甚至还亲手给父子两个做了几个菜。

  席间,卫子夫慈祥的看着刘进:

  “大孙子啊,你可有日子没来看我们这把老骨头咯。”

  刘进边吃饭,边笑着解释:

  “太忙了,孙儿也想来看看,只是我爹啥也不管,孙儿也没办法啊。”

  说着还朝着刘据笑了一下。

  意味深长。

  这一手甩锅,玩的不错。

  卫子夫刚想说说什么,刘据就急忙抢着道:

  “母亲,您可别听孩子瞎说,我也是干事儿了的,只是能者多劳嘛。您要是没意思了,我把几个小重孙给你带过来,让君儿她们陪陪您说话。”

  说着还瞪了一眼刘进。

  意思,你小子说话小心点、

  刘进呵呵一笑:

  “嗯,我爹说的对!”

  刘彻就这样看着,也不说话,只等吃完饭。

  儿子和孙子一块来,肯定是有事儿的。

  祖孙三代,吃完一顿饭,三人去了一处凉亭,依次坐好,屏退了左右。

  刘彻端起茶杯,啧了一口:

  “行了,有什么事儿说吧,都别抻着了。”

  父子两个互相看了一下,最后刘据先说话了:

  “父亲,进儿想改革。”

  刘彻根本就没在意,依旧喝茶:

  “改革就改呗,往上林苑跑啥?还是你这个当爹的不支持?往老头子这求援来了?”

  刘据无奈的笑道:

  “是这样就好了,您知道他要改什么吗?”

  刘彻漫不经心的说了一句:

  “改什么?”

  刘据吐出几个字:

  “官制改革!”

  顿时,刘彻端茶的手,顿了一下,随后又神色平淡的说了句:

  “说说!”

  这句话,是对着刘进说的。

  刘进来时就打好了腹稿,也不慌忙。

  开口说道:

  “孙儿以为现在大汉的官制有弊端,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太低了。”

  低?

  低吗?

  相比于分封制之时,已经强了好多了吧。

  所有的郡县长官都是由朝廷统一任命的,比起之前诸侯王时代,可以随意任用地方官吏强的不知道多少了。

  之前,甚至皇帝想往地方掺沙子,都有点费劲。

  “我大汉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其实并没有问题吧?”

  刘彻淡淡的说了一句。

  “其实,爷爷应该也是发现了郡国并行的弊端,所以才有了推恩令的,郡国并行,确实可以稳固统治,只是,孙儿觉得郡国并行中,郡守的权力过大,而朝廷又没有什么特别的机构来监督,这就导致了几十年下去,地方上会滋生贪腐,形成新的利益阶层。”

  “而,朝廷一旦示弱,就会有人不遵上令,甚至偷偷谋划。”

  “之前的七国叛乱就是最好的例子。”

  刘进说到这里,刘据有些疑惑:

  “你说的那是之前,现在你不是改革了一部分了吗?包括一些退伍的士卒去基层乡里担任官吏,应该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吧?”

  “甚至,地方上也开始驻军了,虽然不多,可也能避免你说的七国之乱那种状况发生吧。”

  “更何况,你爷爷之前的推恩令,郡国里的国,基本上已经算是有名无实了,真的有你说的那么严重吗?”

  面对刘据的话,刘进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