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关于长安的二三事

  此行的结果,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

  刘进也只能期盼能达到一定的战果,毕竟离得太远了,鞭长莫及的。

  在刘进这面着手攻略罗马的时候,大汉的边境之外,贵霜帝国和月氏的交接之处,一个从东往西游荡了许久的民族迎来了一波新的客人。

  两拨人碰面,喜出望外。

  原本都不是很大的族群,开始变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族群,也让月氏发现了这个族群的踪迹,一时间有些不敢相信。

  ......

  涿郡,津门港,随着郑桥的一声欢呼,消息快马传到了长安。

  ......

  同时,苏武刺奴也到了长安。准备接受新的指令。

  ......

  北方已经没了大敌,刘进着手大汉的第二阶段计划了。

  如今的大汉已经把西域囊括其中了,疆域来到了最大的时刻,如今想的不再是扩张,而是如何建设。

  西域那么大的地方怎么开发。

  还有南方那些未收复的地区,太多了。

  但计划要一点一点的来,南方如今犍为和益州已经是囊中之物,成了大汉收复南方地区的桥头堡,一切的计划都可以从这里开始。

  中间更是有大运河充当血脉,互相之间联系更紧密。

  但这些都是后面需要一点一点做的事情,如今长安刘进的案头被桑弘羊递上了一份上书。这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桑弘羊,田千秋,和犍为的建设者郑文德还有一众算学,材料大师在太子府的大厅里齐聚。

  刘进在首位坐着,手里拿着桑弘羊的上书,又让人把新纸誊抄的内容递给了厅内的所有人。

  “议一议吧。”

  众人有人知道是什么,有人不知道是什么。

  但都在认真的研读手中的文书。

  大概一刻钟以后,刘进才说话:

  “这是桑相上书的内容,如今长安的人口已经突破了三百万,现在的长安城已经不堪重负,桑相上书要重建长安城,你们怎么看?”

  众人面面相觑。

  实际上,长安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确实已经不堪重负了。

  原本的长安城最多也就是容纳百万人口,可随着各国商队往来长安,有不少人直接就留在了长安生活,人是越来越多。

  还有各地的富足之户,哪个有点能耐的不想来长安混口饭吃?

  甚至有人都传出来,宁可在长安当一车夫,也不在家乡当个地主,可以想象这种情况有多严重。

  要知道,这还是有着身份证,和路引这个大前提之下的情况。

  不然人口会更多。

  身份证没得说,谁都有,可是路引却不一样了。

  基本上都得是有正当理由,或者求学,或是行商等原因,不然官府是不会轻易颁发的。

  可即使是这样,长安人口也是不断的增加着。

  当然,也有在边境立下战功的,被安置在长安的,总之,各种原因都有。

  导致长安几年之间变得异常的繁华,人口众多。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交通方便了,驰道的开通,让各地间的交流变得紧密了,有着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在,如若交通不发达,肯定会劝退很大一部分人。

  因为,出行一次,可能就是永别。

  然,现在有驰道,有运河,真是不要太方便了、

  正是因为多方面的因素,长安这个代表着当世之最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迎来了人口大爆发。

  也是桑弘羊提议重建长安城的根根源。

  根据桑弘羊的上书所说,如今长安城里三尺见方的一块地都炒到天价,上次大肆封赏功勋,没有住宅可以用了,桑弘羊都不得不把郊县的住宅分出去了。

  可那完全就是杯水车薪啊。

  郊县也得生存啊。

  再说,人家是来的长安,你给弄到郊县算怎么回事儿啊。

  焦不疑作为桑弘羊的副手,看没人说话,只好先说了。

  “殿下,桑相所言不虚,臣支持!”

  此言一出,史玉说话了,一脸的淡然:

  “建肯定是要建,只是怎么建?又让谁建?建成什么样的?这些都得好好琢磨琢磨。”

  作为官位仅次于桑弘羊的存在,史玉这句话无疑是支持了。

  也算是定了个调子。

  其余人也明白了,这次不是考虑建不建的问题,而是研究怎么建的。

  果然,刘进听完史玉的话脸上露出笑意:

  “史卿说得不错,大家都议一议吧,畅所欲言。”

  听到调子定了下来,郑文德作为建设大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臣的意见是,可以参考一下犍为两座新城的经验。”

  说完,其余人点头。

  有道理。

  其余人也是七嘴八舌的讨论。

  只是,都是废话。

  最终怎么建还是要看殿下是什么意见。

  刘进看到大家一个个都这么滑溜,无奈的笑了一下,官当久了都这样。

  “行了,说点有用的,郑文德你对桑相所述中的三轮扩建如何看?”

  桑弘羊不仅上书了,也提出了一定的意见。

  就是提出了长安原有旧址不动,先进行外城的扩建,第一轮工期先扩建一圈。

  把现有无法安置或者拥挤的人口密集地区规划出去。

  然后有序的建设第二轮,第三轮。

  最后再动旧址。

  郑文德听到了刘进点名,知道自己作为如今唯一有过建城经验的人是躲不过去了。

  只是,毕竟是桑相上书的,自己要是提反对意见,总是不好的。

  可殿下点名,也不能不说。

  斟酌了一下:

  “臣支持桑相的提议。”

  此言一出,大家都看向了他,尤其是焦不疑赞许的看着郑文德。

  只是郑文德接下来的话却道:

  “只是,大汉历来都是长幼有序,尊卑有秩,既然建城,先建设外城,而不是皇宫是不是有些不符合礼制?”

  如若桑弘羊说得仅是扩建,自然没有这个问题,可是要是重建,这就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这也是大家都支支吾吾的原因之一。

  毕竟,皇帝的皇宫你不先开工,先建百姓的住房,总归是有些不合时宜的。

  被陛下记恨上咋整。

  只是郑文德没办法,他被点名了,只能硬着头皮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