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自是无须担忧

“不。”司德操抚摸着胡须,“大将之道不止于此,不应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是要胸怀天下,眼光长远。你们所说的,是良将之道。”

“我看你面如钢铁,气如壮牛,举止稳重,必是一员良将。”司德操笑着对太史慈说。

太史慈有些不好意思地挠头,觉得眼前的老者不仅有着仙风道骨,还具备识人的慧眼。

“受教了,先生。”蓝玉终于领悟,向司德操致谢。

在一座宁静的山林茅舍之中,司德操微笑点头,对面前的将军说:“将军能领悟这一点就很好。我看您性格直爽,是个坦荡之人。老夫赠您一字,若能谨记于心,必保一事平安。”

“不知是哪个字?”

“是‘慬’字,遇事三思而行。”司德操说完便不再多言。

蓝玉陷入沉思,一旁的谋士贾诩则一反常态地严肃起来,他皱眉思索着大乾未来的走向。

宇文桓心中暗自嘀咕,觉得贾诩今天格外古怪,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

这时,司德操已经闭目养神,偶尔传来轻微的鼾声,显示他已经入睡。小童子体贴地为他披上毛毯保暖。

一群随行的文士也放下担子,围坐在一起,以贾诩为中心展开讨论。其中一人穿着朴素,面容英俊,显得成熟稳重,他轻声说道:“大乾已成大势,犹如中原之虎。”

然而对面一位衣衫褴褛但气质不凡的中年人却不以为然:“陈兄此言太过乐观,大乾虽有繁荣景象,但内部问题重重。

西秦威胁、守军不足、地方势力不稳定,加上官场被本族无能者占据,这些都是隐患。”

林川听闻此人言辞犀利,对局势分析透彻,心中暗感惊讶,这样的见识非同一般。

正当他准备进一步了解这位隐士时,系统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提供了关于戏治才的信息,一个历史上著名的智者,可惜英年早逝。

林川接着让系统查询了另一位评论家陈长文的数据,发现他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随着讨论的深入,钟先生和吴道玄等人的观点也加入了进来,他们对大乾的发展既有肯定也有忧虑,一场激烈的辩论就此展开。

最后,林川决定通过系统查看所有参与者的详细资料,以便更全面地理解这些人物及其对当前形势的看法。

钟元常的提示音响起,他的武力能力是88分,而他那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则达到了101分。

随后是吴道玄的信息,虽然他的武力只有61分,但他的画术却无人能及,同样获得了101分的满分评价。荀休若紧接其后,他在智谋和政治上的才能也相当出众。

然而,当提到应该有十个人的时候,却发现目前只出现了六位。

林川感到疑惑,询问系统的解释。系统回应说另外四位:钟士季、钟稚叔、郭泰业和荀公达此刻并不在场。

司德操被逐渐升温的讨论声唤醒,看到一群人在喧闹,他轻轻咳嗽一声,提醒大家学术交流应当庄重。

林川趁机提议众人参加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以此来验证自己的学识和才华。

对于林川的建议,有人响应,有人质疑。吴道玄接受了挑战,陈长文也不甘示弱地答应了。

林川进一步激励其他人,问他们是否愿意让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在这偏远的地方被埋没。

面对这个号召,众人心中开始动摇,似乎看到了改变现状的机会。

关于那四名不在场的人物,系统说明了他们的身份背景:钟士季和钟稚叔是作为钟元常的儿子加入的,而郭泰业原本设定为贾诩的儿子,但为了剧情需要,现在改为贾诩的弟弟。

林川解决了当前的事务,得知文鸢回报说荀公达在荀禹的推荐下已经前往阳翟,这让他放下了心。

接下来就是静候下一届科举了。

这时,司德操邀请林川留下来喝茶,林川欣然答应。

两人坐定后,司德操观察着林川,轻声赞叹他的不凡气质,认为他必定是一位贵人。

林川心中惊讶,没想到对方一眼就看穿了自己的身份。

“先生过奖了。”林川回应道,想要掩饰内心的波澜。

司德操接着语重心长地说:“我看你虽有贵相,但未来路上恐怕多有坎坷,望你多多保重。”

林川不解地问:“先生此言何意?”

司德操不再解释,简单地倒了一壶清水,暗示会谈结束。

然而,林川不愿轻易放弃这位贤才,试着劝说司德操出山相助。但司德操坚持自己是隐居之人,不愿卷入世事,并礼貌地拒绝了林川的好意。

林川见状,知道强留无益,便起身准备离开。尽管他渴望得到司德操的帮助,但也明白不能违背对方意愿的道理。

“告辞了。”林川说道。

“慢走,不送。”司德操回答。

贾诩在一旁感到疑惑,询问林川为何如此轻易放过司德操这样的人才。

“有些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是不明智的表现。”林川解释说,“我看得出司德操的心并不在世俗权力之上。”

贾诩仍觉得惋惜,毕竟林川一向重视人才。

“谁说放过了?”林川微微一笑,“既然他喜欢教学,那就让他为我们培养人才吧。”

“公子,您是打算……”

“正是,回国后我将命烛戊之在此地创办学院,吸引那些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前来学习。同时,司德操也得给我好好交接工作。”

“高明!真是高明!”

至于拜访荀家,则不再必要。林川已经下达命令,在此地建立颖川学院,而荀家作为当地的大族,且荀禹在我麾下任职,自是无须担忧。

说到荀禹,就不得不提到长安的建设。他巧妙地组织了二十四万人,分成三班轮流工作:

白天九万人建造城池,夜晚另九万人接替,剩下六万人负责开垦农田和后勤保障,以此减轻财政负担。

尽管有些人起初不满,但在冯亭等人的管理下,很快就被整治得井井有条。

张择对林川将其调离成皋心怀感激,否则他可能会在那里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