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协商?

在这片与众不同的天地之间,两位来自遥远之地的长辈似乎也在走着一条虽不相同却颇具雄心的道路。

西牛贺州所见的独特景象,不同于洪荒其他地方,这两位长老的心怀宽广,想要演化琉璃净土,建立伟大的极乐世界,但他们真的能做到吗?

在须弥山的清净净土深处,两道身影并坐在一起,他们屹立于万法之上,威仪凛然,三千世界环绕四周,以彰显无上的力量与威严。

此时此地,两人仿佛成为了天地开辟、万物衍生的大道源头,将虚幻化为现实,融合众生之力,创造出基于众生的独特世界。

这两位尊者,即通灵者和普度者,在洪荒各界中名声不响亮,也少见出手记载。

在大多数神通高强之辈眼中,他们只是默默耕耘于地脉梳理的工作中,赚取天道功德,甚至成道之基相较其他尊者而言略显薄弱,因此选择了立大誓愿的道路。

尽管他们低调,却与另外一方不同:那两位虽然同样很少现世,但其势力强大,令人敬重且敬畏。

与此相反的是,人们常常觉得这两位尊者胆小怯懦,老实本分。

但真正能自创诸多旁门之道的圣贤,怎能会是胆小之人?他们或许才是最为大胆和富有野心的存在。

通灵者坐在莲花宝座上,眉头微锁,沉思默言。

普度者望着眼前演化出的世界,摇了摇头问道:“还有不足之处,兄长可有何看法?”

通灵者摇了摇头:“尚未窥得究竟。”

“若连我们这些至高无上的存在也无法看清未来的路径,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通灵者接着说,“如若不涉及其他几位同伴,这片土地对于我们而言并无不可知之谜。”

普度者沉思着回答:“这或许是因所有力量相互交织遮蔽了一切,使得没有人可以完全了解 ** 。”

“的确无人能够全然看穿,但也并不绝对。”

通灵者说道,提醒着更高层次可能存在超越一切的眼光。

普度者点头表示赞同,并继续追问:“兄长怎么看这个问题?”

“恐怕我们也难以幸免于此。”

通灵者停顿了片刻后说道,“洪荒大势,虽看不到未来具体细节,却不难预测走向。

我们都知道,天庭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顺应天道意志……它更是三道交汇的核心所在。”

普度者思索着接收到的信息:“所以你认为天庭未来将会引发未知的混乱?”

“很可能就是这样,既然老师重建天庭并任命昊天为天帝,就不会放任它长期处于目前的状态。”

通灵者冷静地分析道。

接下来的话题转向西方教和截教可能会被牵连其中的问题。

“尤其是青丘没有正式立教的人教和清静无为的门徒人数有限……”

谈到这里时,通灵者的眉头更紧了一些。

普度者插话补充说,“再加上玉虚一脉……他们虽然门下 ** 不多,却牵涉到许多人道因果。

特别是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确实如此,这对我们的净琉璃世界计划有重大威胁。

而我们要做的是提前准备应对之道。”

他轻叹一声,摩挲着手中的先天灵根,表达了内心的担忧。

两位尊者都意识到,妥协的道路始终存在于他们和天庭之间。

只要不是鸿钧道祖亲自主持,就需审慎处理可能带来的后果。

无论如何,找一个合适的时间私下交流显得十分必要,了解对方的想法是否能合作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如果对方愿意携手,那自然最好;否则也只能另寻出路了。

“仅派一具化身来对付我,这未免太不尊重人了吧?难道明道对我有什么不满吗?所以才如此冷淡?”

接引的声音中透着一股强大的压迫力,回荡在整个天界之间。

这次是他亲自来到天界,诚心诚意与明道会面,期望他能答应合作。

如果明道愿意携手,那自是最好不过的结局。

然而此时,他目光中的寒意难掩,对明道的行为颇有微词——明道居然以化身相见,并不露真身,简直是在摆架子。

连圣人都不及他的傲慢。

更让接引心头微沉的是,自己竟然感应不到明道教主的行踪,似乎有一股神秘力量遮掩了他的去向。

究竟哪位强者出手相助,替明道掩护呢?若是别的教主或圣人不曾插手此事,他怎么会察觉不到对方的存在?

此刻,明道也颇感棘手。

他也并非有意怠慢接引,只是此时身处天界之上的,只有这具化身罢了,真身早已前往别处处理事情,甚至借地藏之手,以六道轮回之力掩盖了自己的气息。

连他自己也弄不 ** 身的所在之处。

身为道童的过去早已远去,现在他早已是洞悉人性、深思熟虑的主宰,不会轻率露出破绽而遭受算计。

他怎能贸然透露自身的位置?万一被人知晓,恐遭不测。

即便知道也不可说出口。

作为天界主宰,他对局势有了更深的认识:几位师兄确实因为道祖而不敢公然针对他,也不敢直接下手,但面对强敌,自己却几无反抗余地。

至于避开不见接引,则无疑是挑破了彼此关系的最后一层窗户纸。

“道友误会了,不是我明道对你不恭……实则是……”

他语塞,不知从何说起。

“怎么说?”

接引用平和语气继续发问。

明道心中纠结万分,一时不知如何应答。

“既不想谈合作,我也不会强人所难,那就告辞了。”

接引愤然离场,在其看来,明道的态度已经再清楚不过。

本欲提出西方净土之事,希望将其划入自己的管辖之外,而西牛贺洲也能因此受益。

在他眼中,这样的提案已经极具诚意。

有两位道尊的支持,这份重量自是不同凡响。

没想到,明道却另有打算,拒绝了他的提议。

否则明道何必如此对待?若非背后已有更大的图谋或结盟,断不会有如此明显的冷落态度。

除非,在明道眼里,他们本就分属两方阵营,这才选择回避交流。

接引心想,这恐怕意味着明道早早就对西方净土起了贪念,决意将它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