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 不适应的农村生活
郝大妈她们之前没有少听张翠花哔哔哔,说公婆如何偏心之类的话,还各种说赵雷眼里没有父母,她们背后没有蛐蛐张翠花。
没想到他们没有见过面的老两口,到最后都为赵雷这个孙子考虑这么多,“作为父母也不过如此。”
“大伯他们也是够可以的,”想想赵雷的叔伯,郝大妈想起婆家人和娘家人,也是无奈的叹口气,“靠谱的亲戚。”
丁大妈知道好姐妹想起家里所谓的亲戚,轻轻的拍拍她的手,“你们现在过的好,你看你儿媳媳妇,都是技术工人,收入不少。”
而且都是车厂的职工,福利待遇那也是不差的,“对了,小钰,老家的房子翻修了吗?”
“翻修了,之前村里有人盖砖瓦房,我们手上有点钱,就盖了。”王娟嗯了声,“我们回去的话,就住新房子。”
丁大妈不奇怪赵雷他们在乡下又盖了房子,有能耐的人有这些真的是不奇怪。“那他过去住,没有问题吗?”
丁大妈担心赵铁柱在村里住的久了,来句房子是他的,这也是说不清楚,哪怕赵雷不在意这么一套房子,但想也觉得恶心。
“当初爷奶他们在世的时候,写了协议,村里也盖章了,然后房子翻建的时候,直接落户在小雷名头上。”知道他们担心房子会被赵铁柱抢走,然后便宜赵强他们。
“放心吧,大伯说了,到时候会盯着公公,说让他住大伯家。”
“是我们婉拒了,房子建好后一直闲置也不是一个事,不能总是麻烦大伯他们经常过去开窗户。”
“现在有人过去住,也是好事,不然大伯还要照顾公公。”毕竟是自家的那些破事,就不麻烦赵大河了。
“而且我们都不觉得公公能够在村里待上许久。”没错,不要看现在赵铁柱一副很有信心的样子,保证他去了村里后,一定会适应的很好,还打算在院子里种菜等等。
王娟压根就不觉得赵铁柱能够坚持下来,就看自家院子,不是很大,可也让王娟两口子累的不轻,“我家的院子,多亏有郝大妈你们帮忙,还有平安帮衬一二,要不然就靠我们俩。。”
“我估摸着也只能种点不需要费心的植物。”王娟这时候特别的想念王轲,如果有这小子在,这都不需要他们两口子操心,王轲这个好弟弟绝对会全部考虑好。
“当初布置这个院子的时候,小轲也说了要如何布置,本来想着,小轲哪怕再是在外地当兵,起码几年也能回来。”王娟深深的吐口气。
郝大妈她们也想起那个安静的小男生,“你说分在东南沿海多好,两年三年都能回来,路上来回也就是一个星期足够了。”
丁大妈轻轻拍了拍郝大妈,没看到王娟的表情不是很好。
丁大妈一开始不了解为何王轲,好好的非要去疆省,但是听丁松解释后,她算是明白,为何王轲要去疆省。
郝大妈不懂,为何丁大妈轻轻拍她,不解的看向她。
王娟知道丁大妈为何这么做,“沿海地方是不错,不过那边现在也是乱糟糟的。”
“而且都知道那边好,不少人都想去那边当兵,你都不知道你的对手背景如何,也不知道你是否会挡了人家的路。”如果是外人,王娟当然不会说这些,可就因为是丁大妈她们,王娟也不会隐瞒一二。
“疆省的话,那边的机会更多点,没有大规模战斗,可小摩擦总归是有的,容易出成绩。”王娟比较婉转道。
其实这些她也知道,只是她也是真的不是太放心,可真的没有办法,谁让某人来个先斩后奏,等她知道的时候,申请都已经交上去,她还能如何,总不能让他去把申请弄回来吧。
郝大妈懂了,不过么,“那个有小摩擦的话,是不是会有危险。”
丁大妈抿嘴没没有说话,她当初听了丁松的分析后,第一个想法也是这个。
王娟没想到郝大妈猜到这个,这个话真的没有办法隐瞒。
“既然是小摩擦,肯定是有危险的。”这个没有办法避开,“不过而言不能因为有危险,你就退缩。”
“可,可。。”丁大妈知道是这个道理,可毕竟是自家的孩子,可以的话,她其实真的不希望是自家孩子面对这个。
“哪怕是在沿海,也不是全然就安全。”王娟看了眼丁大妈。
丁大妈想起丁松,也是不住点头,“对啊,当初我家老大不是在南边,都说安全吧,没有小冲突吧。”
“结果还不是一样受伤,很重的伤。”想起现在每到换季时候就各种不舒服的自家儿子,未尝不是那次受伤的后遗症。
“而且男人么,总想着建功立业。”丁大妈知道老大的遗憾,如果不是受伤严重,没有办法待在部队的话,不然他现在肯定会继续待在部队。
“老大两口子一直都在说,等孩子长大后,就要让他们去当兵。”丁大妈就是通过这个,知道老大压根就没有忘记曾经的那段日子。
郝大妈觉得这个想法挺好的,“当兵挺好的。”
“和小雷一样从事研究也好。”郝大妈补充一句。
“其实和小杰哥一样,成为技术人才也挺好。”算算时间,这几个孩子到了两千年后正好是主力啊,手上有技术,不管到哪里都不要犯愁。
郝大妈更想知道王娟他们对平安的期待,“你们两口子对孩子的要求?”
“平安健康,然后做他们想做的事。”王娟知道这些日子,小雷经常带着平安去开会,和大拿讨论一二,都有小家伙的身影,都以为他们是想让平安子承父业。
不要说郝大妈他们会这么想,隔壁龚涛也是这么想,想着赵雷这么厉害,平安这么聪明的孩子应该不会差。
现在饶是王娟再如何解释,大家都只会觉得她是谦虚,也懒得解释,“我们想法再多,也要看孩子配合。”
“我们现在能做的是,努力让自己更有能力,可以更好的托举孩子。”